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市场趋势 市场趋势

华为问界车牌,华为汽车车牌

tamoadmin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1.华为为什么不承认问界2.华为「造车」:敢问界在何方m7参数配置如下:后驱版:零速加速7.8s,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360N·m。四驱版:4.8s零加速,130/200kW最大功率,300/360N·m最大扭矩。制动距离:后驱34.2m,四驱35.5m。WLTC续航:后驱版,纯电动195km,综合1100km;四驱版,纯电动165km,综合1000km。车辆外观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类似的

1.华为为什么不承认问界

2.华为「造车」:敢问界在何方

华为问界车牌,华为汽车车牌

m7参数配置如下:后驱版:零速加速7.8s,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360N·m。四驱版:4.8s零加速,130/200kW最大功率,300/360N·m最大扭矩。制动距离:后驱34.2m,四驱35.5m。WLTC续航:后驱版,纯电动195km,综合1100km;四驱版,纯电动165km,综合1000km。车辆外观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类似的双格栅造型。上部为窄条纹的倒梯形,与两侧灯组相连,形成贯穿式风格。下部为大梯形进气口,加入镀铬饰条装饰,层次感突出。同时,两侧的垂直进气口也提升了车辆的运动气息。从车身侧面来看,新车侧面采用双腰线设计,车顶线条平直,20英寸轮毂,动感时尚。尾部方面,新车采用贯穿式尾灯造型,下方为梯形嵌入式车牌区域,中间为AITO品牌logo,层次感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新车后排将提供后排隐私玻璃配置,提升后排乘客的私密乘坐体验。

华为为什么不承认问界

4 月 1 日晚,位于北京合生汇的华为直营店里,问界 M5 展车前原本贴着「HUAWEI 问界」的标签被撕了下来,距离任正非发布「五年内不造车」的言论仅过了 24 小时。

这个标签被贴上去不到一个月,3 月初「AITO 问界」刚刚更名为「HUAWEI 问界」,如今就收到了「连夜拆除」的命令。

也是在同一天,被「不造车」声明推上风口浪尖的余承东出席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网上那些猜测没有被证实,余承东又一次强调了「现在去掉华为 Logo 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华为一直坚持不造车,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一直坚持不造车」,似乎从华为涉足汽车业务以来上上下下反复强调的话题,似乎造车一直是外界「一厢情愿」的推测。那到底是谁想造车?造车是不是华为的「原罪」?

被架在火上烤的华为,做错了什么?

「我们当时想把问界叫做华为问界,成为我们一个生态品牌。」「有些领导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就出了个文件,把『HUAWEI』取消掉,其实本质没有改变。」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余承东这样回应这段时间问界改名的风波。有人说余大嘴是把华为的「内讧」摆到了台面上,其实从华为一开始进入汽车圈,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赛马模式」的说法,尽管没有得到过证实,不过华为多线并行打入汽车行业的策略一直存在。

2021 年,就在华为正式宣布与赛力斯联手推出智选车 SF5 的那个上海展上, 笔者受邀参加了两场华为的发布会,一场是面向消费者的赛力斯 SF5 亮相发布会,一场是面向 B 端的华为智能车 BU 发布会。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分别举办的两场发布会)

不同的举办方,不同的风格和定位,代表华为进入汽车圈的不同路线:

一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

二是 HUAWEIi Inside 模式,提供智能汽车的全栈解决方案,面向 B 端车企,衍生出来的车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和阿维塔 11 HI 版;

三是华为智选车模式,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支持,深入的参与到产品的全过程中,直接面向 C 端消费者,衍生出来的车型就是后来的问界系列。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此复杂业务模式是不太容易分清的。尽管华为 n 次强调不造车,但在消费者眼中这些车型统统被冠上了一个名字「华为的汽车」,橙色购物软件里最畅销的尾标一时间成了「HUAWEI」。

不只是消费者,行业内也同样「懵」:2B2C 双吃的玩家,除了华为这么干,剩下的也就是百度了,但似乎也跟华为一样受到外界的猜忌: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有什么区别?2B 和 2C 业务会不会互相抢客户?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到底是要抢智能化增量市场?还是要抢车企的饭碗?……

一系列猜疑、偏见、新合作模式尝试的结果是,HI 模式这一边,2023 年初原本 HI 模式的负责人、曾任车 BU 总裁的王军被停职,原本的合作伙伴广汽终止了 HI 模式的合作;智选车模式这一边,在经历了开年的促销优惠、问界改名「HUAWEI 问界」等操作后,问界车型销量回落进入瓶颈。

如果不立即打消外界对华为「造车」的猜想,如今烤着华为的这团火眼看就要烧到眉毛上来。

不造车,那么难理解么?

1997 年,华为话机事业部首次研发出国内最早的数字电话机。但由于产品属于外包,质量不能把控,频频出现故障,投诉、返修,让华为的口碑备受拖累。

当时的任正非拍案而起:「华为以后再也不做手机了,谁提做手机,谁就下岗!」

有没有觉得这段历史有点熟悉?当然,十几年后的 2011 年,华为最终还是选择做了终端手机业务。不过 2011 年华为的技术积累、市场对于手机的需求,甚至手机这个产品的定义都早已翻天覆地。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如今喊着让华为自己造车的声音应该没有这么多。「既然能造手机,为什么不能造车呢?」恭喜你,雷军也是这么想的。

当年的手机圈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手机终端业,得芯者得天下」。以芯片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运营商资源和产品定义能力,是造手机的命门;至于生产制造,苹果与富士康的代工模式丝毫不会影响 iPhone 的产品质量。

但是到了产业链复杂几十倍上百倍的造车上,就没那么容易了。最简单的例子,早起以代工模式起价的几家新势力,初具规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研团队和自建生产线,我核心技术和整车生产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华为如果下场造车,第一步要补齐的就是在传统企业领域的空白经验。据透露华为每年在智能汽车业务上的投入超过 100 亿;如果要自己下场造车,这个投入要翻不只一倍。

至于收入,刚刚过去的 2022 年,华为智能车 BU 营收 21 亿,这建立在 AITO 问界这个系列亮相第一年就卖出了 7 万多辆的成绩上。如果推出华为自己的汽车,销量会比问界高出多少?定位在哪个区间?会不会经历产能危机?如果遇到类似手机芯片卡脖子的零部件制裁该怎么办?

从 2020 年手机业务遭遇制裁开始,华为转投智能汽车业务是为了给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是挖下一个更大的坑。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之前,不造车,不是很容易理解么?

华为到底要做什么?

从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开始,就有人将华为必做智能化时代的博世、大陆,就连余承东自己都这样说,「原本的想法是在汽车领域成为博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好像不太成立了。智能化增量很难像标准化增量那样大规模去卖,需要跟车厂深度的卷入,不断的 OTA 不断的迭代。」

不过从一开始,华为就不是奔着单纯做智能化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路线去的。

华为在智能汽车上的投入,既有大家比较熟知的自动驾驶、鸿蒙座舱,也有电机电驱、热管理、计算平台,甚至激光雷达、AR-HUD 这样的零部件。如果我们将每个业务的市场前景分别算一笔账,这大概一个千亿规模的巨大市场;似乎每一个增量市场的细分领域,也都能找到颇具产品竞争力、日子过得也不错的竞争对手。

举个例子,2022 年前三季度,亿咖通的营业额是 20 亿人民币;地平线在 2020 年芯片出货量只有 16 万片时,营业额是 2 亿~2.3 亿人民币,2022 年低地平线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了 200 万片;手握自动驾驶+鸿蒙座舱+计算平台+传感器等等的华为智能车 BU,2022 年营收 22 亿人民币……

它们都是智能化增量市场的新玩家,都需要与车企通过深入参与共同研发合作。不同的是,亿咖通和地平线瞄准了智能座舱或是智能驾驶的某个细分领域,而华为想做的是推出打包式的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21 亿不是智能化增量市场的天花板,是目前这种整体解决方案的「瓶颈」。

消费者能接受这种模式么?以目前 HI 模式主打的高阶智能驾驶来看,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驾体验支付价格不菲的溢价?过去一年里,每一款主打智驾功能的新车市场遇冷都在告诉我们,愿意为智能驾驶支付溢价的消费者,远比行业预期的要少。

汽车行业能接受这种合作方式么?华为自己很清楚,「(李斌、何小鹏)他们都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国外巨头们,因为华为被制裁,不会选我们;传统的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我们。」

任正非的「五年不造车」试图给车企们吃下一颗定心丸,但目前来看这颗「定心丸」似乎还不够。当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参与到了车辆的开发、决策、生产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时,这本身就不是一家「供应商」身处的位置。

华为带着一颗改变汽车制造模式的野心,但是汽车行业好像不太答应。如果把整体解决方案分别拆开,退回供应商应有的位置,华为似乎也并不「甘心」。

最后

多年前就有华为内部人士表示,任正非几乎不会干预具体业务,只有涉及主要战略的时候才会站出来,「不造车」就是华为坚定的战略。

至于战术怎么打?至少像以前那样,将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照搬到汽车上,这个打法是行不通了。就算是华为,依然要去遵守汽车行业的玩法。

这种感受在这个春天尤其明显,那些我们以为能一夜之间巅峰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似乎并没有来的那么快,新势力、新造车似乎没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好,一些传统车企似乎也没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坏。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GeekCar极客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造车」:敢问界在何方

品牌保护、避免混淆。

1、品牌保护:华为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其品牌形象和价值非常重要,华为不希望自己的品牌形象受到损害,因此不会轻易将品牌标志贴在质量不可靠的产品上。

2、避免混淆:华为将自己的品牌标志贴在问界汽车上,会让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认为问界是华为自己制造的汽车。

华为Mate50与iPhone 14之间,是AITO问界M5 EV对Model Y的「遥遥领先」

如果说《狼来了》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那么曾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华为,似乎正在遭遇着「电车之狼来了」的争论。

那是一个争论了几年的问题:

华为到底会不会亲自下场造车?

总有人期待华为造车,而华为的意思大概是:

可以,但没必要。

3月8日,AITO汽车在其微博/公众号平台发布节日海报,正式打出「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而不是此前的「高端品牌」AITO。

同时,华为终端也啪一声很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有网友说这是AITO问界「不装了,摊牌了,老子就是华为」,菊花标上车指日可待,车主再不用自己动手默默扣标。但事实似乎又并非如此,而且华为和赛力斯当天就火速作出了回应: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阿」

华为说并没有主导的意思,只是搞了个excited的新模式——

「HUAWEI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并通过产品定义、用户体验、质量管控、渠道零售以及品牌营销帮助车企卖好车,在帮助车企实现商业成功的同时,带动华为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销售。」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以后和华为合作造的车,哪怕不同品牌,通通都叫问界。不仅尾标有变化,门店的招牌也是「HUAWEI问界」,正式位居C位。

再结合不久前,余承东重申「华为不造车」,表示华为对赛力斯投入不降反增——在智选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最丰富的赛力斯

用法国报纸的话讲,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华为陛下即将抵达自己忠实的赛力斯。

毕竟2月25日,赛力斯才跟华为签了深化联合业务协议,华为做产品定义,赛力斯做车型研发。

双方目标是「2026实现100万产销」,今年内发布全新平台旗舰车型。

问界M9

这全新平台旗舰据传是问界M9,拥有着更大的级别尺寸、无续航压力的增程动力、华为全家桶,以及更高阶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打的就是理想L9/小鹏G9等「9字辈」。

而在3月22日的华为P60手机发布会上,华为可能还会「顺便」推出加强版问界M5。只是仅搭载单激光雷达(这颗激光雷达是不是华为自研的96线还未可知)的「加强版问界M5」,未必是华为正版的「HI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但考虑到现款M5较为弱鸡的辅助驾驶能力,更强感知能力总归是件好事。

问界M5单激光雷达版

从问界的销量走势来看,年销售10万辆的关口并不容易突破。

而这样的情况下要完成余承东年销100万辆的目标,华为汽车生态至少需要再和十家车企进行合作。

比「造」车更好的「造车」

既然华为下定决心将「HUAWEI问界」作为品牌推出,那么之前已官宣与华为合作造车的广汽和奇瑞,甚至「可能要改名、大腿还抱得更紧」的极狐,都有可能推出更多更强的「HUAWEI问界XX」。

疑似HUAWEI奇瑞EH3

据@鱼雷2954爆料,奇瑞与华为合作的轿车将采用800V平台、一体压铸成型底盘,并配备四轮驱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空气悬架。

华为与江淮汽车在安徽合作建厂,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江淮将成为继赛力斯之后,第二家与华为进行智选模式合作的车企。”

可以预见,在余承东的推动下,华为智选车的朋友圈还在不断圈地。

余总曾在不同场合动情地吐槽,动辄按车企要求提供定制化开发,周期太长、华为的人员成本也极高,不同车企的协同配合能力也很参差,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挣钱、连朋友都交不上。联手车企,提供尽可能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ICT技术赋能,才是华为一直All in的造车方向。

这是汽车圈中好久不见的「不同品牌统一系列」,犹如母系社会中的同母异父,像极了阿斯顿马丁、路特斯、宝马都是「007座驾」。

你不能说华为这套玩法不够逻辑自洽,只能说它可能并不能兼容意外的情况——不同车企、不同品牌的汽车都由华为深度参与、使用华为的技术,在华为的渠道进行销售,那华为如何实现「差异化造车」?

比如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华为渠道合作的阿维塔,人家车上装有完全版「华为自动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上半年入驻20+华为线下门店,含华量比问界M5只高不低。

阿维塔11

但在阿维塔「CHN」铁三角中,长安/宁德时代才是大股东,华为相当于「技术入股」,自然不太可能主导其「问界」。

此外,阿维塔自己也布局了200家渠道触点,并要在2023年底做到500家。阿维塔承诺,无论在华为还是阿维塔门店购买,用户获得的产品和权益都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事到如今,如果回到问题「华为到底造不造车」,其实答案已经飘在风中,变得不再重要。

一方面,华为已经找到了比亲自造车更好的方法。万花丛中过;而另一方面,华为或在事实上已经完成了「造车」这项工作。华为心中留。

当门店招牌、车尾字标统一为「HUAWEI问界」,无论车含华量几何、人懂车不懂车,我们满脑子想的就是华为而非其他。

动力系统来自华为八合一电机,智能交互则是无缝流转鸿蒙系统,新车感知最强的部分是华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足够。

有能力造车,只是没必要,扬长避短才是华为正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为5.7%。华为每年在汽车方面的研发投入高达十几亿美元,如果在汽车制造方面再烧几百亿人民币,就为了不足6%的利润率——

我只能说,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正如余承东余总所总结的:

做20万元以下的产品,我们会亏损,所以我们做不了。我们会和其他品牌一起,共同把市场做大。

余总这么说还真不是「抽华子,抽别的咳嗽」。去年老爷子让全行业都感冒的「寒意讲话」就强调过——

生存基点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不能再仅以销售收入为目标。

针对汽车业务,他还强调: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这个「连接」就很灵性,余总的后续操作也高度贯彻讲话精神。毕竟,原本由王军领导的IAS(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含HUAWEI Inside和零部件业务)纵是星辰大海,不挣钱(还巨亏)就是「活下去」精神纲领下不可原谅的「原罪」。

要达成2025年华为车BU盈利的目标,就必须「先帮车企卖车100万辆」——而华为距离目标限定的练习时长,还有差不多两年半

就看这100万辆里,有没有你想买的那台「HUAWEI问界」。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主星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标签: # 华为 # 问界 #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