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导 购车指导

汽车 合作,汽车厂商合作方案

tamoadmin 2024-06-21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与代理商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2.华为回应上汽不愿合作自动驾驶:与车企有多种合作模式3.中国领先的汽车产业数字服务商将如何与60%汽车厂商共建产业链生态之(二)-经销商关系重塑?4.亿纬锂能牵手宝马小米汽车确定电池方案涵盖两家头部电池供应商5.AITO问界,华为技术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顶流6.合资改收购?大众布局自动驾驶咋就盯上华为了7.卖一辆车比车企赚得还多,华为可能真没必要亲自造车华为车钥匙

1.如何与代理商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2.华为回应上汽不愿合作自动驾驶:与车企有多种合作模式

3.中国领先的汽车产业数字服务商将如何与60%汽车厂商共建产业链生态之(二)-经销商关系重塑?

4.亿纬锂能牵手宝马小米汽车确定电池方案涵盖两家头部电池供应商

5.AITO问界,华为技术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顶流

6.合资改收购?大众布局自动驾驶咋就盯上华为了

7.卖一辆车比车企赚得还多,华为可能真没必要亲自造车

汽车 合作,汽车厂商合作方案

华为车钥匙不支持大众。根据华为官方网站查询华为车钥匙不支持大众,只能支持华为旗下的部分车型,而大众不属于华为旗下。华为车钥匙:是华为与汽车厂商合作推出的一项智能车钥匙解决方案,通过将车钥匙虚拟化成手机APP的形式,实现了智能手机代替传统车钥匙的功能。

如何与代理商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直接去各个4s店找大客户经理谈,一般都是会接待的。留好****,需要找车的时候联系,同品牌多联系几家。还有种方式是直接找资源公司,每个城市基本都有。

按揭的话,找同行,银行准入的汽贸,在人家那里走单子,如果资金够可以自己准入银行。多联系金融公司,征信不完美的客户用得到。

介绍

汽贸公司是汽车的二级经销商,但是没有正经授权的经销商。汽贸公司是销售汽车的,行业内称为黄牛!一般是低价从4S店拿车,然后加价卖出去,因为店面成本,库存成本几乎没有,因此,目前汽贸商还有一定的优势。

华为回应上汽不愿合作自动驾驶:与车企有多种合作模式

1、建立互信,保守商业机密

采购方要对有关供应商的所有的成本、技术和表现严格的保密。将一个供应商的信息透露给了另一个供应商,则前一个供应商很快也就会知道,这样就会伤害到供应商和供应管理公司的长期关系。在建立合作关系初期,和供应商签订相互保密协议是非常必要的。

2、与供应商高层进行战略合作磋商

对于那些关键的供应商,采购方的高层要经常与供应商的高层会面以讨论长期的战略合作目标。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如卡特彼勒、英特尔、丰田等都会经常与关键供应商召开这样的会议,在会议上,管理者们共同讨论市场趋势,潜在的扩张计划,长期技术问题和未来投资计划。

3、以最终客户为核心

在供应链中每一个人都要明白他们是在为共同的最终消费者服务,这就产生了共同的核心。本田公司告诉其供应链上所有的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商他们共同致力于生产每辆本田汽车。所有的供应商,不论他们是处于供应链上的哪个环节,都有着同一个核心。

4、经常性对供应商进行满意度调查

采 用调查方式从供应商那里收集反馈信息,询问有关与供采购方的交流、相处态度、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付款的准时性、地位平等性和接触到新机会的可能性等方面的 情况,尤其是在付款方面。延迟支付无疑会给供应商带来不好的印象并可能导致供应商产生财务问题,从而影响到其支付下一级供应商或履行合同的能力,最终会影 响到采购方的整个供应链。

5、对供应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些供应管理公司为其供应商提供培训机会以提升他们的产品质量和流程水平。这是一种对供应商绩效,同时也是对二者关系的投资。例如,韩国的大型公司,如LG电子和三星公司,向供应商们提供涵盖领导能力,解决问题方法和应用计算机支持设计(ACD)等培训课程。

中国领先的汽车产业数字服务商将如何与60%汽车厂商共建产业链生态之(二)-经销商关系重塑?

集微网消息,7月2日,第一 财经 报道称,就上汽集团不愿与华为合作自动驾驶一事,华为内部人士称,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有北汽、长安、广汽3家合作企业,不是所有的车企都适用这种模式,华为也没有足够精力与更多车企开展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同时表示,华为与车企有多种合作模式。

而该事件的起因是,据证券时报报道,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提问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上汽董事长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上汽董事长陈虹解释:“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华为已经对外发布了鸿蒙OS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810、4D成像雷达、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以及智能热管理系统。此外,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为“HI”,包括1个全新的智能 汽车 数字化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联网、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以及30多个智能化部件。

整体来说,华为已经初步具备“全栈”智能能力,包括芯片、操作系统、语言、地图、云计算、大数据、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软件迭代升级和云端数据训练等。

据了解,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归纳起来有四种。

第一种是属于纯软件方面的合作。通过安装华为HiCar与华为HMS套件,车载系统可以安装APP 。目前这个模式有几十家国内国际厂家合作,目的是和手机高效互动等。

第二种是整车的合作,但是不包括自动驾驶层面。如车企采用华为三电系统,无线车载模块,加上车载影音系统和HiCar等。现在市面上的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 汽车 ,三电系统属于核心的部件。

第三种是应用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其通过华为认证,具备Huawei Inside 标识,有HI 商标的。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使用华为包括各种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AI处理器,无线模块和鸿蒙车载操作系统等,也包括影音。其中还有华为独特的快充技术,充电10分钟,续航197公里。目前北汽的极狐阿尔法S便是这种合作模式的产品,预计华为公布的广汽、长安与北汽的合作厂商后续也会以这种深度模式进行合作。

第四种会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合作模式的结合,既可以采用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包括Huawei Inside和鸿蒙车载系统,也可以使用华为三电,无线车载模块,车载影音系统。这种模式下已经可以看作是华为“造车”, 汽车 企业负责外壳和底盘,其余部分全部采用华为供应。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一些没有任何智能 汽车 积累的传统厂家,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切入到智能 汽车 赛道。

而上汽集团在高级智能驾驶方面,已自主掌控感知、决策、执行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实现智能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运营,并通过对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的早期投资和领先布局,提高对智能驾驶核心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力。

在新能源产业链建设方面,上汽集团持续推进电动车专属架构升级开发和新一代电驱动系统等“三电”关键系统及核心部件的开发;上汽集团新一代燃料电池电堆产品PROME M3的一级零部件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并已搭载到上汽大通EUNIQ7上实现批量上市;上汽英飞凌第七代IGBT顺利量产,产品性能世界领先,成本较进口产品大幅下降,为上汽集团IGBT供应提供了重要保证。

同时,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QuantumScape、SolidEnergy、清陶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新一代锂电池、固态电池的国内外布局;结合“车电分离模式”,加快充换电站建设布局;与宝武集团、上海机场集团、上海化工区和华谊集团等伙伴开展“氢”战略合作,共建共享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生态。

在智能网联战略推进方面,上汽集团发布全球首款整舱交互5G的量产车型MARVEL-R;上汽洋山港5G智能重卡完成全年2万标箱准商业化运营任务,“一拖四”队列行驶及港区内智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斑马智行VENUS系统搭载在荣威RX5 PLUS上成功上市,面向海外的i-Smart车联系统激活量已突破10万台。智驾“4i核心技术”——域控制器iECU、5G智能网关iBOX、智驾底盘iEPS和iBS已实现产业化落地。中海庭高精电子地图成为首家获得自然资源部商用批准的产品,并完成全国近30万公里高速公路高精地图数据采集。智驾数据工厂启动建设,智联网络安全能力持续加强,已实现远场、近场、车载及车内四大类安全检测场景的产品化。上汽集团还携手华为、中国移动在嘉定建设全球首个“5G智慧交通示范区”;通过战略投资地平线、晶晨半导体等“独角兽”企业,加快布局车规级AI芯片开发,并携手地平线建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推动机器视觉算法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不断深入。

(校对/nanana)

亿纬锂能牵手宝马小米汽车确定电池方案涵盖两家头部电池供应商

过去,十几年的销量持续增长,让大多数的汽车品牌厂商和经销商之间,因为有了新车销售的持续增长,厂商和经销商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其实,厂商和经销商的利益诉求是存在差异的。厂商希望经销商先款后货,在合作过程中希望经销商少提要求、多投资金、多搞市场推广、绝对配合厂家促销活动,绝对服从厂家的日常管理;而经销商则希望厂家多给政策、先货后款,独家经销,多投入促销资源,只销售有赚钱把握的车型。因此,经销商和厂商又是矛盾的利益主体。但这些矛盾,在过去持续的汽车销售增长面前,被掩盖在销售增长的表象之下,并未爆发。

在厂商和经销商的关系上,厂商处在强势地位的一方。经销商作为厂商授权的代理商和销售方,服从厂商的渠道和特许授权管理模式,处于弱势地位一方。过去,大多数经销商展开二手车业务的重要动力也就是厂商补贴返利,以及部分二手车置换带动新车销量的动力。在大部分经销商业务中,二手车都处于边缘化地带,极少数经销商把二手车作为核心业务对待。

现在,厂商和经销商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经销商的核心诉求就是盈利,当目前汽车销量持续下滑、竞争加剧、经销商亏损逐步扩大,且一段时间没有相关的有效对策来扭转亏损局面时,部分品牌的经销商就出现了退网、转网、甚至维权等行为,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品牌经销商表现得更为明显。

未来,作为厂家,在考核管理经销商的同时,更要做前瞻性决定和支持行动,给予经销商赋能、运营指导和各方面支持,帮助经销商有效的解决问题、缓解矛盾,给予持续经营改善、服务改善,指导经销商提升盈利能力,帮助经销商从“卖车思维”转向“服务用户”思维,从“推销商品”的思维转变到“经营用户”的思维上来。

最终厂商厂商只能通过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数字化体系来重构厂商和经销商的关系。摒弃过去传统的厂商和经销商的关系,建立彼此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厂商和经销商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最终的品牌价值和服务,都是通过市场和消费者的购买汽车和购买服务的行为来反馈在汽车销量等数据上。因此,通过调整和创新厂商服务经销商的关系、建立更信任的沟通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建立数字管理、运营、营销、服务体系,共同打造可信赖的消费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维护双方共同的价值和利益诉求。

(1)厂商与经销商就新车销售目标建立更完善的沟通协商机制。

(2)赋能经销商,重视经销商对厂家的评价,把经销商当做客户来服务。

(3)帮助经销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过去在厂商和经销商层面都处于边缘化的二手车业务,厂商应当通过赋能,指导、培训、运营,帮助经销商通过二手车、金融、保险等衍生业务,提升经销商的综合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因为赋能帮助经销商发展,其实就是在帮助厂商品牌发展,经销商有了可持续的经营,厂商才得以可持续发展。丰田、雷克萨斯等日系厂商在服务和赋能经销商层面,以及在厂商、经销商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念,相对做得更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豪华品牌中,雷克萨斯的经销商运营情况可以说是最好的,在目前豪华品牌经销商网络中,盈利能力应该是仅次于奔驰的经销网络。

雷克萨斯的经销网络发展一直比较健康,目前雷克萨斯的经销商数量在170家左右,在经销商网点数量和覆盖面上与其它的豪华品牌是无法相比的。

从单店年销量数据来看,雷克萨斯的经销商是最高的,这与厂家的经营理念有较大的关系。所以,雷克萨斯一直在把合理的经销商投资收益,当做网络发展的重点,只有经销网络运营健康了,对品牌发展及品牌市场基础巩固才能提供持续动力。

而且在二手车和衍生业务发展方面,雷克萨斯也走在了前列。我们丰车管理团队前不久拜访广东省某二线城市雷克萨斯经销商为例,其能在车市整体下滑背景下,销量和盈利水平能节节攀升。从很多管理和服务的细节上,我们能感受到雷克萨斯服务体系的进一步打造,展厅里雷克萨斯认证二手车不仅仅与新车在一起,更是摆放在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上。不论是新车客户、二手车客户还是售后保养客户,都是同等对待。雷克萨斯厂商也是通过各种体系的打造,帮助经销商提升盈利能力,提升经销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供需层面,雷克萨斯一直保持着比较合理的供需平衡。去年以来,国内豪华市场波动较大,部分豪华品牌开启以降价换销量的模式,雷克萨斯品牌依然保持着稳定的价格体系。

通过新产品的投放、加强品牌营销以及精准的供需判断顶住压力,并在销量上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保持供需的合理性,一方面能够在终端营销层面,可以对客户造成产品紧俏的形势,极大的利于终端销售;另一方面,合理的库存为经销商提供较好的资金周转速度,缓解资金压力,对经销商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简而言之,要进行厂商与经销商关系的“重塑”。汽车厂商在考核管理经销商的同时,更要做前瞻性决定和支持行动,给予经销商赋能、运营指导和各方面支持,帮助经销商有效的解决问题、缓解矛盾,给予持续经营改善、服务改善,指导经销商提升盈利能力,帮助经销商从“卖车思维”转向“服务用户”思维,从“推销商品”的思维转变到“经营用户”的思维上来,

赋能经销商,重视经销商发展,帮助经销商提升服务水平,帮助经销商通过二手车、金融、保险等衍生服务来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借助于数字技术、科技手段来构建一个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

在二手车方面,厂商在搭建“厂商品牌认证二手车”体系的同时,更多的是要重点考虑,品牌认证二手车如何真正在4S店落地。在这个层面,就意味着厂商要帮助4S店构建整体的二手车业务运营体系,包括认证体系标准,检测标准,库存管理,置换补贴,零售业务,批售渠道,金融、保险、延保等衍生业务,以及4S店的二手车培训体系、人才体系、客户服务体系、售后服务体系。

丰车在过去几年深耕二手车产业链,服务过众多知名汽车厂商,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他们提供包括二手车数字化解决方案、二手车认证体系、二手车战略咨询服务、二手车交易和营销方案、二手车置换补贴体系、经销商二手车培训体系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搭建。帮助厂商构建具有宏观战略的二手车数字化解决方案,共建业务生态体系。

AITO问界,华为技术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顶流

动力电池厂商动作频频!

8月17日,有报道称,亿纬锂能将为宝马在欧洲的电动汽车提供大型圆柱形电池。对此,亿纬锂能投资关系部门相关人士称,此前公司取得宝马定点,目前公司产线正在建产,建成之后与对方协商好就可以正常供货,其他具体情况还不了解。

同一日,有市场消息称,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已经敲定了两家主力供应商,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这两家电池公司常年霸榜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两名。

目前,可以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全球车企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动力电池领域各厂商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在市场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下,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似乎开始转变,比亚迪正在成为宁德时代的强劲对手,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布局。

亿纬锂能牵手宝马

8月17日,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称,亿纬锂能将为宝马在欧洲的电动汽车提供大型圆柱形电池。其中一名直接了解该交易的人士表示,亿纬锂能已签署合同,成为宝马将于2025年上市的新系列电动汽车电池在欧洲的主要供应商。

对此,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亿纬锂能投资关系部门相关人士称,此前公司取得宝马定点,目前公司产线正在建产,建成之后与对方协商好就可以正常供货。关于亿纬锂能为宝马在欧洲的电动汽车提供大型圆柱形电池这一消息,该人士称,具体情况还不了解。

早在2020年10月,亿纬锂能就曾公告,参与了德国宝马集团电池系统项目,收到了德国宝马集团发出的供应商定点信,定点项目名称为“BK48V”。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使用棱柱形电池的宝马公司选择圆柱形电池的转变突显了更大尺寸圆柱形电池的增长势头。与目前的棱柱形电池相比,圆柱形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所提高,较大的电池规格也使电池成本更具有效益。除了亿纬锂能外,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也将于2025年开始向宝马供应圆柱形电池。

8月17日,亿纬锂能大涨6.19%,报收110.8元/股,股价较4月末的年内低点已上涨96%,最新总市值为2104亿元。

东北证券最新研报表示,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2014年公司开始布局动力储能电池业务,目前该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达到59%。动力储能电池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公司是少数软包、圆柱、方形封装形式和三元、磷酸铁锂材料路线全覆盖的电池厂商,在动力和储能领域已经收获了戴姆勒、宝马、小鹏等优质客户的订单。方形磷酸铁锂和4680大圆柱电池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2022年上游原材料大幅上涨,公司积极与上游公司合作,降低成本并保障供应链的安全。

小米汽车确定电池方案,涵盖两家头部电池供应商

同一日,有市场消息称,小米汽车确定电池方案,将采用宁德时代麒麟和比亚迪刀片。小米造车一直备受外界关注,此前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首款车型将于2024年上半年量产。

据36氪,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已经敲定了两家主力供应商,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这两家电池公司常年霸榜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两名。

36氪报道称,小米汽车首款车规划了高低两个配置,低配车型计划采用400V电压平台,高配车型计划采用800V电压平台。相应的,低配车型会搭载弗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而高配车型会搭载宁德时代最新推出的三元麒麟电池。

据悉,刀片电池是比亚迪的主打产品,在不久前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经交付特斯拉位于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刀片电池供应计划已经获得欧盟批准,而首批搭载刀片电池的ModelY(最快将于8月底下线。

而麒麟电池是宁德时代今年6月底发布的最新产品,一经发布便引发行业热议。据官方消息,麒麟电池的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得益于全球首创电芯大面冷却技术,麒麟电池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快充。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4680系统提升13%。36氪报道称,小米汽车采用的麒麟电池有所不同,可能在充电倍率、热管理等方面有所定制,在宁德时代内部叫做“金麒麟”。

针对上述信息,小米集团尚未回应。

动力电池厂商竞争愈发激烈

目前,可以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全球车企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动力电池领域各厂商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根据SNEResearch的测算数据,到2025年,动力电池产销缺口将达到37%,装车缺口将达到25%,且持续维持供需紧张的状态。

在市场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下,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似乎开始转变,比亚迪正在成为宁德时代的强劲对手,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布局。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动力电池月度数据显示,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47.2GWh,同比增长172.2%;装车量24.2GWh,同比增长114.2%。

具体企业方面,宁德时代以47.19%的市占率继续领跑,不过该数据是今年以来第二次下降,第一次下降是在4月份,而这次从6月的49.6%下降到了47.2%,有分析人士认为是由于蔚来、特斯拉中国等新能源车企销量的下降。而比亚迪的弗迪电池市占率从6月的18.6%上升至25.2%,排名第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则分别以6.07%、4.70%、3.11%的占比位居第3至5位。

值得注意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在装机总量上已超越三元锂电池,且明显正在进一步扩大对三元锂电池的优势。从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占有率来看,比亚迪弗迪电池装车量跃升至第一,占比41.9%;宁德时代位居第二名,占比37.37%。而在此前的6月,则是宁德时代领先。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随着优质电池资源争夺的日趋激烈,以及磷酸铁锂路线被国内外主机厂广泛接受,比亚迪电池的外供有望于2022年迎来实质性突破,潜在新增客户包括丰田、戴姆勒、部分造车新势力以及北美客户等。

此外,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正在一边寻求融资,一边加快扩产。2020年5月,大众集团宣布入股国轩高科,总持股26.47%,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同年,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出现在了孚能科技IPO战略投资者名单中,缴款金额为9.05亿元,将持有孚能科技约3%的股份。今年以来,中创新航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蜂巢能源计划寻求科创板上市,亿纬锂能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90亿元,国轩高科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中银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二线电池企业内部的市场份额和排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总的来说,二线电池企业格局依然处于诸侯混战阶段,未来会持续面临洗牌,一些有产品力的企业可能会胜出。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合资改收购?大众布局自动驾驶咋就盯上华为了

几年前,当次世代汽车,展露出智能和网联的端倪之际,许多拥有先见之明的人就已经意识到,IT巨头们将拥有革新整个汽车产业的力量。

而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的“造车新势力们”,无论特斯拉还是蔚来、小鹏、理想等,往往在企业运作与表现形式上,更接近各色各样的IT企业的原因。

那么反过来,IT企业去主动参与到汽车产业链内,与主机产合力去打造一台真正意义上“智能化”拉满的汽车,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

百度和阿里,这两家都是最典型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前者联合吉利,打造出集度汽车。后者则与上汽合作,搞了个智己汽车。

但还有一类可以被归类到IT企业,实际属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范畴的存在,比如华为。而凭借其在集群通讯产业内的积累,对比那些精于交互界面与软件技术,同时精通于各类算法和优化手段的IT企业之外,更多了一层硬件领域,射频通讯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优势。

所以当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出AITO问界品牌之时,我们也见证到了现阶段在汽车智能技术上的某些“天花板”存在。

鸿蒙座舱以及HarmonyOS 3升级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目前汽车“智能化”概念的核心。也是目前汽车产业内,各种新老势力争相竞逐的目标。

有关智能驾驶哪家强,迄今为止仍旧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然而若问及智能座舱,华为的鸿蒙座舱即使不能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称之为第一,但至少也是个公认的“优势巨大”的存在。

好用——是鸿蒙座舱的核心定位。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聚焦“新四化”概念的当下,什么叫做“好用”呢?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互通互联,并能提供给用户流畅体验,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车机乃至座舱系统,才是真正“好用”的。

华为开发的鸿蒙智能座舱,车机、人机界面这些只是皮相,匹配的HarmonyOS才是其根本。而HarmonyOS在其开发之初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汽车平台的,连接万物的物联网入口。

去手机中心化,便是鸿蒙座舱的最直接表现。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标榜“智能”的车机数量众多,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仍旧是围绕着智能手机这一中心的所谓的智能化——

车机启动后,无论听歌还是导航,仍旧离不开手机。而多数基于车机的APP,本质上也只是APP在手机上的活动,通过CarPlay、CarLife等映射在中控大屏之上。虽然有部分APP独立为车机所开发,但总体数量非常地有限。

而鸿蒙座舱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更随着HarmonyOS的不断迭代,稳定性、界面以及功能,也在得到不断地优化。

迄今为止,鸿蒙座舱已经实现了和十余种常见终端设备的互联,打破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壁垒,实现了多设备之间流畅的交互体验,更是彻底地贯彻了去手机中心化——即不再依赖连接手机以实现功能,实现真正的多场景万物互联。

而具体到本次的HarmonyOS 3升级,更是实现了超级桌面上车、智慧寻车功能实装、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免唤醒直接语音指令,以及PC双屏协同功能等多达5项的全面提升。

超级桌面功能是此前手机端HarmonyOS 3的主要升级,而本次实现“上车”也是大势所趋。而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以及语音直接唤醒两项功能,前者是行驶状态监测摄像头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可以主动判断驾驶者视线位置,对HUD投影点进行自适应调整,而后者则是对原有语音功能的强化,在不使用关键词或者按键激活的情况下直接指令呼出功能。

但本次升级真正的看点在于智慧寻车,以及PC双屏协同。

在大型地下停车库内找车,是大多数车主都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在高峰期找车位本身已经是已经令人心焦的事情,而一旦停车完毕离去时忘记记录车位号和楼层,就有很大的概率会面临离去时找车的麻烦。

而智慧寻车功能利用创新实现的停车位号码智能识别、地库高精经纬度定位、楼层识别等记录特征,为驾驶者免去找车的麻烦。更因为该功能实际上避免了,下车时拍摄车位号等步骤,使其成为了真正能让用户感受到方便的功能。

此外,临时的办公需求,也是在当今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多数人无法避免的问题。为此HarmonyOS 3特别提供了PC双屏协同功能,可令鸿蒙座舱的中控大屏,充当个人电脑屏幕的镜像或扩展显示。正如同我们在办公室里日常使用的双屏那样,键鼠可在其间自由穿越,方便用户在车内进行文档处理、剪辑视频等工作。

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曾在多个公开场合使用诸如“史无前例智能驾驶体验”“天花板级的智能座舱体验”。而结合迄今为止的所见,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番描述实际上还是略显保守的。

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华为

华为进军汽车产业,实际上比多数人知道的,都要早许多。

2009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并投入了相当的力量,研发当时在汽车界属于前卫领域的车载通信模块。当时这个部门,还在重点研发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汽车“智能”的重点,除了智能化的座舱外,也在于智能驾驶

而当汽车技术的发展,在本世纪第三个十年伊始,全面迈入智能与网联的时代,那么以集群通信技术安身立命的华为,开始大规模向着汽车产业进军,实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华为介入到汽车产业思路,实际上非常清晰明了。

凭借自身在集群通信技术领域的巨量技术,结合最近十年华为在个人数字终端设备上的各种积累,将其以车规级进行实现,为整个汽车产业进行赋能。

迄今为止,华为总共推出了三大类合作模式:

供应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的定位是汽车产业内的智能零部件供应商,向主机厂提供全套车联网模块,以及配套的软件支持,这也是华为从车辆联网业务部起,就与车企开展的最基础的合作模式。

比亚迪宋PLUS EV,采用的就是华为的DriveONE电机

Huawei Inside模式——

这便是所谓的“HI”,即由华为方面向车企以子系统的方式,提供整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并在车辆标志HI。

华为智选——

这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合作方式,其实质是深度赋能汽车厂商。除了提供Drive One电驱动系统,全套鸿蒙座舱,智能驾驶子系统,以及对应的车载网联通讯外,华为与赛力斯也实现了通力合作,从车辆的设计阶段就深度介入其中,乃至于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甚至是最后的营销推广阶段和销售渠道等,都实现深度的绑定。

而不必说,AITO问界系列,就是最典型也是目前唯一的案例。

而仔细总结华为与汽车产业结合的三种路径的同时,我们显然也会发现,华为除去我们上面着力介绍的鸿蒙座舱之外,还有智能驾驶系统。在被大家俗称为“自动驾驶”的这个领域内,华为同样实力不凡。

根据华为以前的介绍,其智能驾驶将采用“降维”模式。即采用L4级的技术,来实现L2+的功能。

事实上,目前华为在汽车产业内的技术优势,已涵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以及智能车云等四大板块。已经足以构筑起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技术体系。

拥有大量华为技术加持的AITO问界,是否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同?

单以鸿蒙座舱一项,最近的某次市场调查显示,问界M5和M7车主对鸿蒙座舱系统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8.71%与94.67%。放在任何产品上,这种好评率都是非常惊人的。

但华为的技术实力,并不只局限于座舱一隅。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去年12?间曾对北、上、杭等国内12座主要城市的3525名被访?主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问界M5车主,有最高的净推荐值。

而也就在这个4月间,华为还将发布AITO问界品牌的高阶智能驾驶车型。根据目前透露出的信息,高阶智能驾驶车型将包括增程与纯电版本,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就能实现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有鉴于迄今为止,全部华为技术介入到的汽车产品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满怀着期待。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卖一辆车比车企赚得还多,华为可能真没必要亲自造车

1个月之前,大众与华为合作的消息,当时讨论合作方式之一是大众方面只是表示没有官方消息。

从开始的合资,到最近的要收购,为什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为加强集团管理,重组管理架构、优化职能,以便更有效地迎接下一阶段的转型,自2022年1月1日起,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全面负责软件部门CARIAD的业务,接替马库斯·杜斯曼。

目前,CARIAD除了负责大众集团电动平台MEB的软件升级和全新的VW.OS之外,另一个工作重心则是未来将作为保时捷和奥迪平台电动化基石的PPE平台软件开发以及新一代端到端系统架构的开发。

其次则体现在产品功能上。大众汽车集团2021年实际上在中国推出了5款ID.系列电动车型。基于MEB平台打造的这几款车型在电动技术方面特别是电池安全、续航水平等方面并不差,加上大众本身在造车工艺、动力、操控、品控等领域拥有优势,大众本来对于ID.系列在中国的表现寄予厚望。但是,尽管大众还采用了降价等方式来提升销量,但截至2021年底,ID.系列仅交付7万辆,未达预期。

事实上,ID.系列与大众的燃油车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和特斯拉等车型相比,车机“卡顿”、“慢”、“迟钝”等问题经常受到消费者吐槽。在自动驾驶功能点方面,与特斯拉、蔚来、小鹏差距更大。这也是大众ID.系列在欧洲热销,但在中国市场卖得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管“加盟”

基于上述两点,大众盯上华为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成为可能,但华为负责智能驾驶的前高管离职让大众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间。

在担任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之前,苏箐曾在华为海思芯片工作,领导开发了华为达芬奇AI芯片架构。在此之后,苏箐正式加入华为汽车BU ,担任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首席架构师。

在苏箐任职期间,华为的“Huawei Inside”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已与北汽、广汽、长安三家汽车厂商进行深度合作,并且这三家将有品牌车型陆续采用华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网联五大技术解决方案。

其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与北汽极狐深度合作量产的首款车,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将迎来交付,目前订单已超过千台;广汽埃安与华为合作的AH8车型进入实施阶段,双方联合开发的车型定位中大型智能纯电SUV,将于 2023 年底量产;华为与长安合作的车型(即阿维塔11),将于今年上市。从各项目的推进时间表来看,未来两年,华为 ADS 都处于交付的冲刺阶段。

但在这一关键时期,苏箐作为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 ADS 负责人,由于不当言论被免职。

在网传但未经证实的信息中,苏箐与负责华为智能驾驶的部分团队已入职大众汽车,并由苏箐担任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

写在最后:大众汽车集团在美国市场实际上就自动驾驶进行了相关布局,其向专注于研发虚拟驾驶系统所有的传感器、软件等业务的Argo AI注资26亿美元。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车型高接受度,大众肯定有所了解,如果基于燃油车型受中国消费者认可,再补齐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领域的短板,与同样受消费者认可的华为进行合作,相信也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

2020 年 10 月 26 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编号为2020007号的华为 EMT 决议。

那份决议里明确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份文件的末尾有这样一行标注:

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3 年。

也就是说,如今距离声明失效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到2023年10月,小米的新车都还未实现量产。即使华为到那时宣布造车,也算不上太晚。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确定华为是否会亲自下场,不过在与赛力斯合作之后,华为在有没有必要造车这件事上,确实没那么迫切了。

不久前,华为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

1-6月,华为累计营收3016亿元,虽然和去年同期相比依旧下滑了5.8%。不过从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率,都实现了环比向上。

有分析认为,华为的业绩得以回升,问界的畅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果说,华为靠着与车企合作就能赚钱,那么可能真没必要蹚造车这趟“浑水”。

NO.1

[“做得好能把手机损失的利润补回来”]

在华为发布的经营业绩里,关于卖车部分的收入华为并没有明确介绍。不过,按照此前华为内部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

以一辆售价25.98万元的问界M5车型为例,每卖出一辆车,华为能拿到约2.6万元。

而在这10%中,据说有2%是华为的技术授权费用,8%是渠道的经销费用。也就是说,最终华为每辆车拿到的收益大约有5000元左右。

乘联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问界M5的累计销量为20220辆。若按这一数据计算,卖车一项华为获得的收益约为1亿元,华为渠道的收益约为4亿元。

对于华为这一规模的科技公司来说,这一利润可能算不了什么。不过对于数量庞大的华为经销商渠道而言,却意义非凡。

关于为何要卖车,华为曾多次提及原因——卖车就是为了让门店在手机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据华为经销商透露,过去华为手机的整体利润在14%左右,卖车则约为5%-6%。不过,由于汽车的售价远比手机更高,卖车成了不少经销商熬过寒冬的救命稻草。

而且由于近几个月来问界车型的热销,“做得好有可能把手机损失的利润补回来”。

即使不少经销商卖车还在亏钱,但是出于战略考量选择转型的依然很多,用一些经销商的话来说,他们更看好 “新能源赛道后期的红利”。

当然,对于这些尝试转型的经销商来说,他们也需要增加很多新的投入:

比如,在一些城市,一个三百平以上可以满足卖车要求的店面,需要投入的成本在五六百万元以上。此外,每个店铺还要配备8名员工(2名主管+6名销售)、2辆样车和2辆试驾车,还有线上推广成本。

NO.2

[ 5000元比很多车企的单车利润要高? ]

对于这些此前的手机经销商而言,拓展汽车销售,需要付出的成本确实不小

不过尽管如此,华为和旗下经销商的收益依然要好于很多传统车企和传统4S店。

单从华为从智选模式每辆车获得的5000多元分成来看,这一收入水平,就已经远高于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不少自主品牌的单车利润。

不久前吉利汽车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上半年净利润15.5亿元。按照乘联会公布的1-6月52.6万辆的销量数据来计算,吉利的单车利润不足3000元。

而在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发布财报之后,华西证券曾估算,其单车净利润只有2400元;中信证券给出的数据更低,只有1356元。

不久前,赛力斯曾发布了一份半年业绩预亏公告。公告显示,其今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6亿-17.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幅度扩大232.64%-265.9%。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新建工厂、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

制造业原本就被认为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再加上今年从电池到橡胶、钢铁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主机厂也越来越成了“为供应商打工“的角色。

反观华为智选渠道,随着未来合作车型增加、销量规模上涨,这一板块的收入势必也要继续向上。

至于经销商层面,卖车的利润比例虽然不如手机高,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5%也是代理制佣金的普遍水平。

而且,从2021年8家上市经销商集团的销售毛利率来看,传统经销商能达到这一水平的不足一半。

NO.3

[“这一模式不一定能复制”??]

在7月份问界M7上市时,华为官方曾宣布,上市4小时其订单量就突破了2万。从这一数据来看,问界M7似乎要比M5更为成功。

从最早的赛力斯SF5,到现在的问界M5、M7,华为在卖车这条路上,正走得越来越顺。

按照此前发布的规划,9月7日,问界M5纯电版将在华为新品发布会上上市。“华为一般是三代出精品”,如今这已成了很多华为粉丝和经销商的共识。在他们看来,M7之后就算是问界的第三代产品。“如果是纯电,可能会一下子起来”,有人对此充满期待。

不过,对于华为智选这种合作模式能否一直延续下去,不少旁观者也给出了他们的担忧。

首先便是最直接的渠道空间问题。6月份,华为被曝出已经与奇瑞、江淮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也将采用类似赛力斯的合作模式。再加上极狐、阿维塔等品牌的华为HI车型,等待进入华为智选渠道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现在有些门店摆一台M5、一台M7已经显得有点挤了,以后店里摆谁不摆谁也是个问题”,有业内人士说道。

更为复杂的是,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模式本身,也面临一些质疑。

有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表示,如今双方的合作虽然看起来互利共赢,但背后的博弈、争论甚至内耗从未停止。

“未来会不会面临利益分配不均,很难说。”

以渠道选址为例,据说在经销商提交申请之后,首先华为会先去审核,随后赛力斯也要再去评估。用户中心成立之后,需要华为验收销售,赛力斯验收交付和服务。以至于有人感叹,“这样的博弈,到底有何意义?”

“华为是一个很强势的合作伙伴,其他车企在合作中不一定能接受,这一模式不一定能复制。”有人指出。

NO.4

[?写在最后?]

众所周知,目前华为与汽车厂商的合作模式分为三种:普通零部件供应商、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华为智选。

虽然华为智选模式之下,华为有着不错的收入和话语权,但到了汽车零部件领域,华为却依然亏损。

“(汽车)这个业务是华为现在唯一亏损的业务”,余承东曾在7月份的一次行业论坛上直言。

按照他的说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每年的投入都达到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绝对是烧钱的生意,绝对是很难干的生意”。

据说,在零部件方面,华为大多数订单的利润点在2025年之后,这也意味着到2025年之后华为汽车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而在这之前,不知道华为不造车的承诺能不能坚持到那时。毕竟,当初“不造手机”“不造电视”的反转也还没过去多久。

文章标签: # 华为 # 经销商 # 智能